美国海运现状可从供需关系、港口运营、运价走势、运力结构、劳动力与政策等多维度综合分析,当前整体呈现“需求放缓、供过于求、区域分化、成本压力与不确定性并存”的特征,具体如下:
需求端:消费疲软与去库存拖累进口货量
美国海运需求主要依赖消费品进口(如家具、电子产品、服装等),2023年以来,受通胀高企、利率上升及零售商去库存影响,消费需求持续疲软,进口货量同比下滑,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,2023年美国商品进口额同比下降约3%,其中消费品进口下降尤为明显,2024年初,随着通胀缓解和消费信心回升,需求略有回暖,但整体仍低于疫情期间高点。
结构性差异:工业用品(如能源、化工原料)和汽车零部件进口相对稳定,部分抵消消费品下滑;电商增长放缓导致小件货物海运需求减少,转向空运或小包运输。
港口运营:拥堵缓解但区域分化显著
疫情期间的“港口大拥堵”已大幅缓解,但不同区域港口表现分化:
-
西海岸港口(LA/LB):洛杉矶和长滩港曾是美国最拥堵的港口,2022年因ILWU工会合同谈判导致效率骤降,2023年合同落地后,锚地等待船舶数量从峰值的100+艘降至个位数,作业效率回升(如LA港2023年平均船舶在港停留时间从14天降至3天内),但货量占比持续下滑,部分货主为分散风险转向东海岸。
-
东海岸与墨西哥湾港口:承接西海岸转移货量,2023年货量占比首次超过西海岸(东海岸约45%,西海岸约40%),萨凡纳港、查尔斯顿港、纽约/新泽西港等成为主力,但部分港口因基础设施限制出现新拥堵(如萨凡纳港因航道深度不足,超大型船舶需候潮进港),墨西哥湾的休斯顿港受益于能源和化工产品运输,货量稳步增长。
基础设施瓶颈:美国港口普遍存在老化问题(如航道浅、起重机不足),西海岸港口升级缓慢,东海岸萨凡纳港等在推进航道加深和自动化改造,但进度滞后于货量增长。
运价:供过于求下持续低迷,接近疫情前水平
疫情期间的“天价运价”已彻底逆转,当前美国航线运价处于低位震荡:
-
中美航线:2021年峰值时运价超2万美元/FEU,2023年回落至1000-2000美元/FEU(接近2019年水平),2024年初受春节前补货需求推动小幅回升至2000-2500美元/FEU,但仍远低于历史高位。
-
美欧/美西航线:跨大西洋航线运价同样低迷(约1500-2500美元/FEU),主要因欧洲需求疲软;美国国内沿海航线(如美东-美西)受能源运输支撑,运价相对稳定。
原因:全球运力过剩(2023年新船交付量创纪录,超大型集装箱船激增)叠加需求不足,船公司虽通过“停航保价”(如2023年中美航线停航率超20%)试图提振运价,但效果有限,供过于求格局短期难逆转。
运力与船公司:过剩压力加剧,行业整合加速
2023年全球新增集装箱船运力超300万TEU,美国航线作为核心航线,运力过剩尤为突出:
-
超大型船集中:15000+TEU的超大型船大量投入中美航线,导致港口拥堵时的“船等港”变为“港等船”,部分港口因无法容纳大船被迫调整航线。
-
船公司亏损与整合:2023年多家班轮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超80%(如马士基、中远海运),部分中小船公司面临亏损或退出市场,行业加速整合,如2M联盟(马士基+地中海航运)调整合作范围,船公司转向“收缩航线、聚焦高利润区域”。
劳动力与政策:短期风险缓解,长期不确定性犹存
-
西海岸劳动力稳定:2022年ILWU与PMA的合同谈判持续13个月,最终达成6年协议,避免罢工,但劳动力短缺和效率问题仍存(如LA港起重机操作员人均年龄超50岁,新人培训周期长)。
-
东海岸工会谈判临近:东海岸ILA工会合同2024年9月到期,覆盖纽约/新泽西港等核心港口,若谈判陷入僵局,可能重演西海岸拥堵,当前市场已开始提前备货或转移货量至墨西哥湾港口,带来短期扰动。
-
政策影响:美国《基础设施法案》拨款170亿美元用于港口升级,但落地进度缓慢;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推动制造业回流,长期或减少消费品进口,但短期对海运需求影响有限;环保法规(如IMO 2025年碳强度新规)增加船公司运营成本,低运价下难以转嫁。
内陆运输:“最后一公里”瓶颈仍在
海运货物到港后,需通过卡车、铁路转运至内陆,当前内陆运输仍面临瓶颈:
-
卡车司机短缺:美国卡车司机缺口超8万人,短途接驳效率低,疫情期间的“集装箱堆积码头”现象虽缓解,但“码头-仓库”运输延误仍常见。
-
铁路运力紧张:BNSF和Union Pacific两大铁路公司占美国铁路货运量70%,2023年因设备老化和调度问题,部分内陆点货物滞留超1周,尤其中西部地区。
-
仓库库存低位:零售商去库存周期延长,2023年美国零售商库存销售比降至疫情后低点,抑制补货需求,进一步拖累海运进口。
短期承压,长期依赖需求与基建改善
当前美国海运的核心矛盾是“需求疲软+运力过剩”,运价低迷、港口区域分化、劳动力与政策不确定性是主要特征,短期看,2024年东海岸工会谈判、消费复苏节奏将主导市场波动;长期需依赖美国消费回暖、港口基建升级(如航道加深、自动化码头)及运力出清(旧船拆解、新船交付放缓),对于货主,建议分散港口布局(如“西海岸+东海岸”双枢纽)、锁定长约运价以对冲风险;船公司则需通过运力调整和成本控制应对行业下行周期。
网友评论